华西故事
【文化】九说华西坝文化——开西部博物馆的先河
大学是一千年来世界最伟大的事件之一,她的核心是理想,更是众望所归的“精神家园”。大学是知识的聚散地,社会前进的火车头,她引领青年一代站立起来,登上高楼,瞭望世界,有幸领略希望的曙光,发现人生和世界的立体诗章,在推动人类文明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人类社会的演进是一部伟大的历史,大学生要开阔眼界,既要向前看,也要回头看,懂得从那里来,到那里去。
华西协合大学一开始就注重人类学与社会学的教育。哲学系、西洋史学系均设有“人类及人种学”课程;理科的生物学系亦设有“人种与人类学”课程;综合文科系还设有“社会学”课程,授课老师主要由外籍教师担任,广泛地培养人类学的人才。最卓有成效是建立博物馆和华西边疆研究会,开展收集和考察,与教学科研服务。在建馆百年之际,博物馆的周蜀容在教育部立项,对传教士与华大博物馆的创建进行了专题研究,为我们提供了较详尽的论述。
在校长毕启(J.Beech)“华西协合大学博物馆应该成为世界上研究华西地区汉族和非汉族的最好的博物馆。”“博物馆应当成为世界上研究华西文明的最好的研究机构”倡导下,1914年戴谦和(O,S.Dye)在四川是首创建立博物部,开中国高校博物馆的先河,是中国近代最早成立的博物馆之一,亦是中国西部第一座博物馆。戴承担馆内收藏、陈列、展览、研究等工作。他取得了英国传教士,汉学家,英国皇家地理学会会员的陶然士(T.Torrance),澳大利亚传教士,探险家、地学家、藏学家,英国皇家地理学会会员的叶长青(J.H.Edgar)的合作,接收了他们和许多人的捐赠。叶氏捐给博物馆各式史前石器多达数百件。美国浸礼会(Baptist Churches)牧师夏时雨,捐赠了汉碑拓片。1919年为发挥大学博物馆“第二课堂”功能,举办馆藏文物首展。1922年以莫尔思为代表的传教士组成了华西边疆研究学会,以研究华西地区的政治、人文、风俗和环境,对少数民族有什么影响为宗旨,定期组织师生到华西地区考察,收集各类文物和标本。向国内外发行出版的《华西边疆学会杂志》被外国人称为无价之宝,“包括的东西尚无其他地方可以找到,并且照亮了这个世界上的人知道不多的地方。”该杂志早在1925年就有九寨沟、黄龙寺的考察文章。1924年2月学会执委会包冉(H.D.Brown)、葛维汉与校长毕启达成学会与大学博物馆和图书馆合作。1924年学会首次在华大博物馆举办汉藏边疆文物展。
1928年,美国人赖孟德、哈佛燕京学社提供经费的懋德堂落成,作为图书馆和博物馆。开启了华大博物馆与哈佛燕京博物馆的合作。与此同时华西协合大学与美国哈佛大学、中国燕京、岭南、金陵、齐鲁、福建协和6所教会大学获到霍尔基金资助。用于知名教授薪金、图书和古物收购、出版费用及奖学金等项目。1932年正式建馆,经戴谦和推荐葛维汉(Darid.C.Graham)任馆长。
葛维汉初来华时是为浸礼会差会工作,1918年获得硕士以后,获得了史密斯索尼学院的经济资助,正式为学院搜集生物学和自然历史藏品,目标是稀有的鸟类、昆虫、爬行和哺乳动物。1919-1939年,他在中国进行了14次夏季探险。通过探险搜集,他给史密斯索尼学院送去了40000件标本,9个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新品种,250个新物种和亚新物种,其中29个以他的名字命名。他抓住了两只大熊猫,并将它们作为中国政府送给美国的礼物送到布朗克斯动物园。1932年到华大后,他强调:对于科学家而言,华西是一个最有趣的地区,这里有超过2000年的历史古迹、雕刻、墓碑。博物学家在此发现超过欧美地区同一纬度植物总类50%的植物。而且新的鸟类、昆虫新种在不断被发现。当地的土著的数量是世界罕见的。汉族几乎不被西方文化所影响。这些为我们在成都这所大学建立一个伟大的博物馆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机会。通过我们在华西发现的一切,博物馆有朝一日将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博物馆。他主张博物馆要发展成为一个生物、地学、植物,牙科、医学博物馆及大的综合性博物馆。因此华大博物馆含盖考古、自然历史、人类医牙三大博物馆。发掘、收藏有华西地区最大的石器群,包括来自藏区、甘肃姚山的收藏物,诉说了“第四河世纪文化人类学的故事,以及有关中国西部边疆的历史和史前史故事”。最有价值的是北京周口店中国猿人时代的兽犬骨化石、猿人食余的草实外壳化石。
1931年春,正在广汉作传教士的英国牧师董宜笃从燕道城手中拿到了几件玉石器,随即送交给华西大学博物部的戴谦和教授。葛维汉第一次见到那几件玉石器时,隐约地感到一个重大的机会即将来临。1933年秋,葛维汉提出在玉石器出土地点进行详细调查和发掘的构想,立即得到四川省教育厅的批准。1934年3月1日,葛维汉、林名均抵达广汉,但广汉地方长官罗雨苍已抢先一步雇人开始发掘了。葛维汉向罗说明了非科学发掘的危害及由此将产生不可挽回的损失的道理,罗雨苍遂命令立即停工,并达成协议,邀请葛维汉主持发掘事宜。他的发掘技术高超,最初只挖了一个长约七英尺,宽深三英尺的坑,就收获了不少玉器;第二个坑挖了四十英尺,陆续再挖了四个。经过10多天获得玉、石、陶器600余件,运回广汉展示。参观者惊叹、赞赏不已。罗慷慨地将出土文物全部捐献给华西协合大学博物馆。揭开了中国川西平原三星堆遗址考古的序幕。随后他在华大博物馆中展览显示了汉州的发掘文物,并与戴谦和、林名均、化学教师柯里尔等将发掘物与仰诏、安阳发掘物进行了对照研究。确认四川三星堆文化下限为周代初期,上限应属金石并用时代,揭开了四川三星堆文化研究的新纪元。
葛维汉还十三次到四川的藏族、彝族、苗族、羌族等地区进行考察。目的是在它濒临绝境的危险时保存这些资料。长达20年对少数民族的文物进行了系统的收集、整理、研究,为当时中国政府提供了制定部落民族政策的基础资料。他还主持了四川一些汉墓、唐宋邛窑、琉璃厂窑的发掘,充实了华西协合大学的博物馆。他还对周围的乡村和城镇进行了系统的考察,特别是寺庙中供奉的神灵和他们的法力,在长达四页的目录中列举了171尊神像和对他们的简介。在《华西边疆研究学会杂志》上,一共发表了55篇论文,为华西的人类学研究做出了杰出贡献。
大熊猫自1869年被 法国人戴维发现后,很快为世界关注,华西校园也收集了这种珍稀动物,1938年美国纽约州动物协会希望得到这种珍稀动物,在纽约的世界博览会上展览。华大丁克生等人与灌县联系后,得到一只大熊猫幼子,被全名为潘多拉,由化学系主任陈普仪带去了美国。潘多拉在美国引起轰动,生存到1941年去世。
在美国哈佛皮特第博物馆和芝加哥菲尔德博物馆的影响下,葛维汉在华大博物馆中建立一套完整的馆藏目录,展示了藏族的神龛、铁器、铜器,唐代的石刻、陶片,清朝的刺绣,边民的器物,苗人的挑花和中国其他的工艺品,数以千计的展品,使一个活生生的文化在一个特定文化背景下伴有解释地展示出来。他自豪地说“在喇嘛们的帮助下,包括三个镀金玻璃花瓶在内的博物馆的一大部分都是按照黄教神龛或寺庙来布置的,其中不乏稀有和珍贵的圣物——也许在任何这类博物馆中都属惟一的。”葛维汉的搜集和展示,使华西协合大学博物馆在中国高等学校中无疑是开了先河。毕启1934年在边疆研究杂志上撰文说:大学的考古,自然历史,和医牙三个博物馆共藏有53,000件藏品。其中11,600件藏品属于考古博物馆,集中地代表了中国西部和边疆土著民族丰富的文化历史。到1951年10月接办时,博物馆有历代文物88000余件,其中华西地区出土的30000余件,含古物美术品、边民文物、西藏标本三大类。自然历史博物馆有标本38000余件,其中两栖类居国内之首。医学博物标本2万余件。1952年院系调整时,除医学标本外全部调出。
的确,华大的博物馆真是一个诉说了“第四冰河世纪文化人类学的故事,以及有关中国西部边疆的历史和史前史故事”的一所博物馆。“照亮了这个世界上的人知道不多的地方。”堪称一个伟大的博物馆,太值得称颂。借调【醉桃源】颂曰:
银峰融雪注岷江,华西独有芳。羌藏彝汉共仙乡,文明万古长。
来哪里,去何方?居高育栋梁。珍稀博物现华光,金辉映大庠。
金开泰
1938年出生,四川省冕宁县人,1960年西南师范学院历史系毕业。1963年到四川医学院,先后在医学系、学校人事处,组织部、就业服务管理处工作。热心于高等医药院校管理改革的探索,1997年聘任医学教育研究员。